您的位置:首页->光学仪器

相关链接

·兆欧表的串联方法
·仪器基础标准
·电磁流量计原理
·温度记录仪在冷链管理中的应用
·电阻与温度的关系
·湿度的技术,湿度的使用方法
·高斯计,特斯拉计应用领域
·如何正确选用压力表
·平板玻璃生产中的温度测量
·影响仪器仪表差热分析的主要因素


光学仪器

放大镜 magnifier
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,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。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(视角)。视角愈大,像也愈大,愈能分辨物的细节。移近物体可增大视角,但受到眼睛调焦能力的限制。使用放大镜,令其紧靠眼睛,并把物放在它的焦点以内,成一正立虚像。放大镜的作用是放大视角。

显微镜有很多种,用的较多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,一般目镜放大倍数为*10,物镜有*10,*20,*40,*100,放大倍数为两者相乘,它的价位一般较便宜,常见的品牌是OLYMPUS2000左右的就不错了,较为实用;其他有相差显微镜,荧光显微镜,暗视野显微镜,电子显微镜等,这些价位较高,具体我也不太清楚,不过象有的相差显微镜的单单一个目镜头就要4千多美元,荧光显微镜一般10万左右,这些在科研中用的较多。你所说的科幻片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样的,不过推想应该是用的相差显微镜。

望远镜

总体分为光学望远镜,射电望远镜,宇宙红外线望远镜(美国宇航局认为研制中
).
光学望远镜又分为
:
1.
折射望远镜

折射望远镜是用透镜作物镜将光线汇聚的系统。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就是伽利略制造的折射望远镜,它是采用一块凸透镜为物镜制作而成的。由于玻璃对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不同,会产生严重的色差,因此,后来的折射望远镜多采用复合透镜作为物镜,即由两块以上的透镜组成,用来消除色差(如美国Meade公司的ED系列)。通常折射望远镜的相对口径较小,即焦距长,底片比例尺大,从而分辨率高,比较适合于做天体测量方面的工作(如测量恒星的位置、双星的角距等)。

2.
反射望远镜
反射望远镜的物镜是反射镜,为了消除像差,一般制成抛物面镜或抛物面镜加双曲面镜组成卡塞格林系统。在这种系统中,天体的光线只受到反射。目前反射望远镜在天文观测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,由于镜面材料在光学性能上没有特殊的要求,且没有色差问题,因此,它与折射系统相比,可以使用大口径材料,也可以使用多镜面拼镶技术等;而镜面在镀膜后,可获得从紫外到红外波段良好的反射率;因此较适合于进行恒星物理方面的工作(恒星的测光与分光),目前设计和建造的大口径望远镜都是采用的反射系统,遗憾的是反射望远镜的反射镜面需要定期镀膜,故它在科普望远镜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。

反射望远镜由于工作焦点的不同又分为牛顿系统和R—C系统(如我国最大的2.16米望远镜)、折轴系统等。

3.
折反射望远镜
顾名思义是将折射系统与反射系统相结合的一种光学系统,它的物镜既包含透镜又包含反射镜,天体的光线要同时受到折射和反射。这种系统的特点是便于校正轴外像差。以球面镜为基础,加入适当的折射元件,用以校正球差,得以取得良好的光学质量。应用最广泛的有施密特望远镜(美国Meade 12”LX200SC),施密特卡塞格林系统(南京天仪中心的KP300S),马克苏托夫与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望远镜(南京御夫天文科教仪器厂生产的Φ160mm等系列)四种类型。由于折反射望远镜具有视场大、光力强等特点,适合于观测延伸(彗星、星系、弥散星云等)天体,并可进行巡天观测,较适合天文爱好者使用。

照相机

第一章 照相机的发展简史

一个不透光的盒子,这就是照相机。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。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。

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,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。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,我国的《墨经》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、光的反射,以及平面镜、凹面镜、凸面镜的成像现象。到了宋代,在沈括所著的《梦溪笔谈》(10311095年)一书中,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。

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,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

1839
8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,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。

1841
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。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、最大相孔径为13.4的摄影镜头。

1845
年德国人冯·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°的转机。 1849年戴维·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。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。

1866
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,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,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,得到迅速发展。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--柔软、可卷绕的胶卷。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。同年,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。

1906
年美国人乔治·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。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·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。

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,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、手枪形等照相机。

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。这段时间内,德国的莱兹、罗莱、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、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。

在此阶段,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,光学式取景器、测距器、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,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。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,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。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、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;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,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。

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。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,黑白、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,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,如镧、钛、镉等玻璃。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,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。因而,出现了变焦、徽距、折反射式、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。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。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、反光镜自动复位、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。照相机的质量、产量开始飞速发展。

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。这期间,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--柯尼卡C35A135照相机.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--美能达XDG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。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。

这期间,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,出现了成像质量高,色彩还原好,大孔径,低畸变的摄影镜头。同时,镜头向系列化发展,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,并有了透视调整、 变焦徽距、夜视等摄影镜头。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,多种测光、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、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。曝光补偿、存储记忆、多纪录功能、电动上弦卷片、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,高度自动化、小型、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,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,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。

参考资料:

投影仪

台 式 投 影 仪

便 携 式 投 影 仪

落 地 式 投 影 仪

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投影仪,它一般需要借助于一个高低合适的支撑平台来放置投影仪。

亮度要低一些,功能上也一直强调实用,只保留必要功能。这是因为,它们必须尽可能的减少甚至是牺牲掉某些非必要性的配备,以减轻重量

它可以直接放在地上,不需要借助另外的支撑物就可以直接使用,当然它的体积较大

反 射 式 投 影 仪
透 射 式 投 影 仪

反射透射结合式投影仪

它的光源位于投影片的上方,光线通过投影片的反射而最终形成了影像,由于光线两次经过投影片使其光密度增大了一倍,投影出来的影像反差大,色彩特别饱和。

它的光源位于投影片的下面,光线透过投影片而最终形成了影像。

它的光源同样位于投影片的上面,光线经缧纹透镜背面的金属膜反射后,又透过投影片,从而形成影像。在它成像的过程中既有反射又有透射,因此称之为反射透射结合式投影仪

单 一 功 能 投 影 仪
多 功 能 投 影 仪

它只有一种功能,即投影功能

它集多种功能于一身,也就是说它不仅是台投影仪,而且是台幻灯机,也可以是实物展示台